麻豆精品在线观看高清视频播放平台-麻豆91-免费麻豆

中文EN
???
當前位置:首頁?>?詳情頁

黃河入海口的“跨越”——中鐵大橋局津濰高鐵東營黃河公鐵大橋主塔施工側記

來源: 時間:2025年06月19日 瀏覽次數: 【字體: 打印

??時已六月,烈日炙烤著黃河兩岸,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津濰高鐵東營黃河公鐵大橋568號主塔180米高空,電焊弧光在陽光下閃爍。負責現場施工生產的項目副經理趙運斌手持對講機,目光緊盯著塔吊緩緩吊起的索道管指揮著:“把定位偏差控制好,務必一次精準就位!”這是中鐵大橋局建設者在“黃河第一跨”上的一個日常場景。

??作為國家“八縱八橫”高鐵網沿海通道與京滬輔助通道的關鍵節點,全長348.3公里的津濰高鐵是連接京津冀與山東半島、長三角的戰略動脈。東營黃河公鐵大橋是全線控制性工程,為全長2230.4米的公鐵兩用橋,上層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,下層為雙線高速鐵路,無砟段設計時速350公里,主跨長600米,主塔采用H型混凝土結構,高達203.6米。大橋建成后將成為黃河上跨度最大、技術極為復雜的公鐵合建橋梁。

??交叉錨區的突圍之戰

??在568號主塔上塔柱錨固區的施工現場,鋼筋與模板交織成迷宮般的結構。技術負責人楊家嶺蹲在僅容兩人轉身的空間里,手指在圖紙上反復比劃:“交叉錨群要同時錨固4組斜拉索,每組角度偏差不能超過0.5度。”

??面對這一難題,項目技術團隊引入“三維可調定位架”。楊家嶺介紹:“我們借鑒專利技術中的交叉錨群設計,通過調整錨桿角度形成空間網格,再用智能液壓千斤頂同步施壓,讓每根錨桿都精準咬合在設計滑移面上。”

??這套技術的背后,是大橋建設者對“黃河第一跨”的極致追求。項目自2022年10月31日開工以來,已創下國內公鐵合建橋梁中最大規模群樁基礎紀錄——主塔墩基礎采用132根2.3~2.0米變徑摩擦型鉆孔樁,單樁鉆孔深度達130米,相當于將43層高的樓房倒插地下。全橋923根鉆孔樁基如定海神針般扎根在黃河兩岸。

??日照變形的破解密碼

??正午時分,569號主塔表面溫度突破40攝氏度,塔柱向陽面與背陰面形成8攝氏度溫差。測量員靳成蹲在塔頂,手持全站儀緊盯顯示屏:“陳經理,塔偏值又增加了3毫米!”項目副經理陳飛宏果斷下令:“啟動水霧降溫,同時調整施工時段。”

??為攻克日照偏差這一“頑疾”,團隊建立了“溫度-變形”數據庫。技術負責人陳強翻開監測報告:“我們連續3個月記錄每小時的溫度與塔偏數據,發現最大變形出現在下午2點,峰值達12毫米。”為此,他們通過“動態糾偏算法”,結合自動噴淋系統,將塔柱溫差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。主塔施工時,通過精準調控,線形偏差成功控制在設計允許范圍內。

??索道定位的精度較量

??在568號主塔第32節段高空作業平臺,楊家嶺指揮著工人安裝索道管。“索道管預埋定位直接影響斜拉索的受力分布,因此必須將空間坐標偏差控制在毫米級,確保在斜拉索掛設時索道管軸線與斜拉索軸線完美重合。”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,“我們采用‘三點快速定位法’,先用全站儀鎖定錨固點和出塔點,再用千斤頂做微調。”

??這套技術源自滬蘇通大橋鋼錨箱安裝工法,經過優化后也適應高鐵橋梁的高精度需求。技術員李彤展示了手中的“滑槽式標定器”:“這個裝置能自動吸附在索道管內壁,通過激光投影實時顯示偏差,比傳統鉛錘法效率提升3倍。”在智能監測系統的加持下,索道管安裝周期從7天縮短至4天,精度超過設計要求的95%。

??目前,主塔施工漸入尾聲,作為全國首個“當年批復立項、當年批復設計、當年開工建設”的高鐵控制性工程,津濰高鐵東營黃河公鐵大橋建設者僅用兩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主塔86%的施工任務,圓滿實現預定施工計劃,為今年底主體工程完工奠定了堅實基礎。?(甘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