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汪曾祺,這位被譽為“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”的文學大家,一生歷經波折,卻始終有著溫潤平和的筆觸,他的《受戒》《逝水》《人間草木》等等這些書里,充斥著平凡日子里的煙火人情與草木之美。汪曾祺的書,像一壇子老咸菜,乍看普普通通,細品全是生活的真味兒。在這個人人忙著“搞錢”“上岸”的年代,翻開《人生很短,做一個有趣的人》這本書,突然就明白了:原來活得有趣,比活得成功更重要。
??書里寫咸鴨蛋,非得用筷子“吱”一聲戳出紅油才叫好;寫梔子花,大大咧咧地香,還帶句“去他媽的”。這種對生活細節的較真勁兒,正是咱們現在最缺的。
??看看身邊,打工人把午飯吃成“飼料時間”,一定要邊刷“電子榨菜”才能往嘴里塞;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困境,剛入職就焦慮“35歲危機”。可汪曾祺早說了:“人總得有點東西撐著。”這“東西”不是房子車子票子,而是給無趣的日子加點料,比如通勤路上看看新開的野花,加班時用咖啡漬在紙巾上畫個小太陽。就像書里那個在農場畫馬鈴薯的人,畫完還烤著吃,苦日子里硬是嚼出了甜味兒。
??書里寫葡萄,一月埋土、四月澆水、八月收成,老老實實跟著節氣走。這種“慢功夫”,在“5分鐘讀完一本書”“3天學會AI”的今天,簡直像出土文物。
??但咱們真快到連喝口茶的時間都沒了嗎?地鐵上刷短視頻的“低頭族”,周末報復性補覺補到頭暈。汪曾祺要是看見,準會搖頭:“這么趕,把魂兒都跑丟了。”
??書里教咱們“慢”的智慧,是等一碗湯燉出奶白色,看螞蟻搬完一粒米,陪門口的老槐樹發會兒呆。這些“浪費時間”的事,其實是給心靈充電。就像程序員沮喪地蹲在路邊復盤一天的工作,看著大爺下棋,突然就想通了代碼的死循環。正如書中所言:“人的一生,在重壓之下開出一朵小花,這花可能小,但它是精神的。”
??現在的AI都能模仿汪曾祺文風寫散文了,但機器永遠學不會他蹲菜場看活魚蹦跶的興致。AI能算出咸鴨蛋的最佳腌制天數,可它嘗不出油香里裹著的人情味兒。書里早就提醒咱們,別活成“人形機器人”。工地小伙兒會用鋼筋邊角料,焊出個小花架送給心愛的姑娘;母親會日復一日地運土,精心把陽臺打造成一個小菜園,這些“不務正業”才是人味兒的證明。就像汪曾祺寫昆明雨季的菌子:“滑溜溜的,入口像含著一口云霧。”這種鮮活的感受,再厲害的AI也編不出來。
??這本書最打動人心的,是告訴我們:人生不是通關游戲,非得攢夠金錢才能開心。工地大哥手機里存的晚霞照片、寫字樓姑娘養的綠蘿、早餐攤阿姨哼的小調,這些“沒用”的東西,才是撐住咱們的精氣神兒。
??汪曾祺要是活在今天,八成會發朋友圈:“地鐵口的梔子花開了,香得手機都拍不出來。”然后慢悠悠去買二兩椒鹽花生。這種活法兒多好啊,在算法統治的時代,都在催打工人快馬加鞭、不進則退,可咱們偏要停一停,等等靈魂,聞聞空氣里的梔子花香。
??畢竟,人生再短,也夠咱們既當拼命三郎,又做自己的開心果。正如書中所言:“無趣的時代更需要有趣的人,不是因為他們能改變時代,而是因為他們不會被時代改變。”(羅陽)